“进校园”活动亟需规范

2019-01-14 16:17:57 来源:互联网 编辑:风云

  “同心同德,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群策群力,创建国家健康城市……”上一年级的女儿每天回家都要背诵一段口号。好不容易背下来市里的,又要背区里的上百字的几条“创城”口号。没过几天,女儿又带回来了好几个问卷、调查。这样的“进校园”活动并非个例,税收知识进校园、优生优育进校园、慈善文化进校园……问了问身边其他学校的孩子,情况都差不多(1月14日人民日报)。看到这则新闻,笔者不禁发声:“进校园”项目当需建立“准入制”!

  近年来,100多项“进校园”活动纷纷走进中小学校。这些“进校园”项目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过于频繁、缺少计划性、没有明显实效的“进校园”活动已成为形式主义,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校的教学秩序。即使一个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每年主办一次活动,集中到一个学校每年就是十几次。活动种类多,主办者忙于走过场、留“痕迹”、建档案,学校疲于应付,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

  部分“进校园”活动已成为新的形式主义,无质量,无实效,在空间和时间上挤压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性、创造性,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安排、内涵发展,必须加以清理整顿。

  近年来,各地为切实改变社区的行政化倾向,让社区有足够时间为居民办事,建立了政府职能部门工作进社区的准入申报制度。在社区组织开展的各类创建评比项目都要进行登记。登记后,再对社区创建评比项目进行清理和规范,并公布社区创建评比项目准入目录。对未纳入准入目录的创建评比项目,社区可予以拒绝。建立“进社区”活动准入制度、为社区工作“减负”的做法也可在规范“进校园”活动中加以借鉴。

  各级党委政府应以是否有利于学生成长、有利于立德树人为标准,实行“进校园”项目准入制度,统筹开展“进校园”活动,从源头上控制活动数量,为学校、教师、学生减负。在批准“进校园”活动项目时,应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凡是学校课程中已有的,或者是属于学校常规工作的,不要再安排相关“进校园”活动。学校每学期开学初不妨设立校园“活动周”,各类“进校园”活动可统一安排在“活动周”内集中完成,这样有利于教师和学生集中精力完成教学计划。同时,要杜绝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走形式开展“进校园”活动。

  王红峰

本网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只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发现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联系本网 ,并提供稿件“纠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