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是春节贺岁大片,一经播映深受观众喜爱。无论是票房还是评分、又或是人气度,《流浪地球》都算得上是部成功的影片。令人回味无穷的除了波折剧情和科幻特效,还有影片本身涉及的“硬科技知识”也成为广大网友争向讨论的对象。
一部科幻电影火爆银屏,当然离不开中国影片品质不断攀高的努力作为,但也不可忽视其背后科技的魅力和磁吸。从重元素聚变,到木星“引力弹弓”,再到“洛希极限”等等,诸多与太空和科技知识关联的专业术语,以致有部分网友调侃,“如今没有文化,连电影也看不懂了”。更有甚者,许多颇具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推送影片关联的“科技知识”解析文章,与网友进行线上互动和探讨,引发由“流浪地球”到崇尚科技的涟漪循环,这也成为不少观众“二刷、三刷”的触碰点。
著名思想家培根有句名言,“科学的真正的与合理的目的在于造福于人类生活,用新的发明和财富丰富人类生活”。拿《流浪地球》本身而言,科幻片拍摄、制作到放映全过程,皆可咂摸科技创新和进步的痕迹,不断丰富群众对影片观看的感官享受。何况,影片带来的科技探讨更是彰显科技自身禀赋的“软实力”,启迪人们朝着科技领域奋力开垦,不断释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力量,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科技的魅力无穷无尽,科学的海洋广袤无边。默守陈规、按部就班不是走好科技强国的正确道路,打破藩篱束缚、敢于创新创造才是占领技术新高地的正确打开方式。《流浪地球》剧情里,以科学客观规律为依托的“脑洞大开”场景,就好比为观众埋下一粒种子,让科技话题透过荧屏传送到公众话语空间。当然,传承科技精神、领航科学技术,还须弘扬艰辛刻苦、勤勉探索的意志品质和无畏修行。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科技创新发展,技术稳步提升,离不开一代代科学家呕心沥血、默默付出。现实生活中,从“让美航母舰队后退100海里”的黄大年,到隐姓埋名30年的“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再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负责人南守仁等等。唯有一大批知识渊博、敢于奉献、赤胆忠诚的爱国科学者和民族科学家,接续奋进、赓续耕耘,才能真正引领科技向前发展的坚强步伐,激发科技造福群众的无限魅力。
有影片人评价《流浪地球》揭开“中国科幻片元年”。电影作为艺术,何尝不是对中国科技发展现实背景的映照和揭示。习近平总书记说,“科技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即将画上圆满句号,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必然需要科技力量的助推。因此全社会要行动起来,迸发崇尚科学、尊崇科技的热情和氛围。
作者:段官敬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