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唐朝为何淘汰重骑兵而选择轻骑兵?原因是什么

2019-03-01 16:37:59 来源:互联网 编辑:风云

  一提起身披重铠的重骑兵,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欧洲那些持枪冲锋的骑士老爷们。但是实际上,中国古代的重骑兵,相比中世纪的欧洲,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南北朝,就是中国具装骑兵的黄金时代,当时无论是游牧民族出身的北朝还是衣冠南渡的南朝,都将具装骑兵作为他们军队中的中坚力量,一次具装骑兵的决定性冲锋往往能一举奠定胜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奇怪的是,曾被南北朝时代各国视为珍宝的具装骑兵,到了唐朝却很少出场,有人说是因为中国的弩太发达,但是唐代的弩和南北朝比并没有什么区别。还有人说,是因为中原的马太矮,承受不了,但南北朝时期各国已成熟运用了具装骑兵数百年,如果马不行,早就应该抛弃了。

  实际上,唐代并非没有具装骑兵,唐朝不仅有具装,而且也是作为部队的精锐,之所以他的存在感相对较低,实在是因为没有碰上合适的对手,对手的变化使得唐朝的具装骑兵就算想表现也没有表现的机会。

image.png

  唐代初期也有具装骑兵,并有所使用

  在网上经常能看到很多人误以为具装骑兵在唐代被淘汰了,但实际上根据种种记载和文物来看,唐代的具装骑兵不仅没有被淘汰,反而作为部队的精锐而长期存在。比如《新唐书》就明确记载,“各领翊卫二十八人,甲骑具装,执副仗槊,居散手卫外。”这里明确提到了甲骑具装四个字。

  而在李世民准备出征窦建德前,史书也明确记到:“太宗亲披黄金甲,阵铁马一万骑甲士三万人。”

  而在征伐高句丽的战役中,《旧唐书》又明确提到:“帝亲率甲骑万余与李勣会。”这里的甲骑就是指具装骑兵,在中国古代的语境中,马不披甲的快速骑兵往往被称为精骑、骁骑,这些词语通常描述的都是汉朝那种机动快速的骑兵,而一旦提及甲骑、铁马,则必然是人马皆披甲的具装铁骑。

image.png

  除了记载,很多出土文物也证明了这一点,目前挖出的唐代骑兵俑中,有不少都是人马皆披甲的具装骑兵,而且相比于南北朝,其铠甲更为完备,装备更为精良。

  而在唐朝初期的几个战役中,具装骑兵也曾大显身手,一是前面提到的唐太宗征伐窦建德的虎牢关之战,当时窦建德十万大军兵临虎牢关。李世民兵少将寡,无法与其在正面堂堂对阵。于是李世民先让部队原地不动,以逸待劳,等窦建德士兵围城间隙因口渴坐下休息时,突然命令自己最为精锐的一万具装骑兵呼啸而下,这一冲锋打的窦建德措手不及,十万大军顿时灰飞烟灭,窦建德也被李世民俘虏。

  而在与高句丽的战役中,具装骑兵再一次大显身手。高句丽的士兵装备精良,并也配备具装骑兵,史料记载其铠甲:“其制甚精,周体皆遍,唯开两眼,非劲弓利刃之所能伤也”。面对有着坚甲利兵的高句丽军队,唐朝的具装大放异彩,唐书中多次记载李世民带领甲骑左冲右突,大破敌军。

  不过虽然具装骑兵在唐初有所使用,但在安史之乱前漫长的时间里,唐朝的具装骑兵总体上讲出场不多,而出场不多的原因,恰在于唐朝初期的主要敌人是来去如风的突厥人,具装骑兵即使能正面驱逐他们,也无法追击扩大战果,因此,唐朝初期的骑兵主力一直是人披重甲但马不披甲的快速机动的重骑兵。

  突厥轻骑来去如风,唐朝被迫使用更为轻型的重骑兵

  唐朝初年的最大敌人,莫过于突厥,突厥虽然也有少量具装骑兵,但其绝对的主力则是手持弓箭,穿着轻甲或无甲的轻骑兵。突厥骑兵的特点是来去如风、难以捉摸,长于骚扰偷袭而非正面对敌。而突厥骑兵惯用的战法往往也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的游击战术,面对这样的敌人,显然速度要比杀伤力要重要的多,而具装骑兵恰恰是为了防御力和杀伤力而失去了骑兵最大的优势:速度。

image.png

  一旦具装骑兵遭遇突厥骑兵,虽然能用一记迅猛的冲锋将其驱赶,但往往无法抓到速度奇快的骑射手。而当突厥人逃入草原深处后,具装骑兵由于速度较慢也无法及时的进行突袭,由于速度的劣势,具装骑兵只能活生生的看着煮熟的鸭子飞走,处于一种打赢了追不上打输了跑不掉的境地。比如《旧唐书》就记到面对突厥骑兵的游击战时:“人马披甲,贼来即战——终日跨马披甲结阵,由是马多瘦死,士卒疲劳,无有战志。”描述了具装铁骑面对轻骑兵的窘境。

  面对这样善用游击战的敌人,唐军不得不为了加强骑兵的速度而去掉沉重的马甲,在用铠甲保护好士兵的同时,尽量减低马匹的负重,用一部分防御力来换取骑兵的速度。因此,唐初时李靖用来突袭突厥的骑兵都是这种人披甲马不披甲的重骑兵。注意,虽然马匹没有铠甲,但仍是重骑兵,轻重骑兵的划分按照国际史学界的分法(阿彻琼斯),凡是主要进行冲击的都叫重骑兵,主要进行投射的都叫轻骑兵,而唐军骑兵主要以集群冲锋的方式作战,是地道的重骑兵。

  而且不论功能,唐军骑兵即使马不披甲铠甲也绝对不轻,唐军士兵一套全身札甲至少重15kg,而阿拉伯具装骑兵铠甲的总重还不超过这个数,欧洲骑士的锁子甲更是只有10kg。既然马不披甲仅穿锁子甲的十字军骑士都被称为重骑兵,唐军骑兵又有什么理由被划为轻骑兵?

  虽然唐军骑兵因为扔掉了马甲而速度大增,并在之后的战役中大破突厥。但是放弃马甲也带来了一些坏处。比如在苏定方征伐西突厥时,西突厥射手万箭齐发,就使得苏定方的马匹大量死亡。再比如征伐薛延陀的战役,薛延陀骑兵下马步行射箭,密集的箭雨使得唐军马匹纷纷死亡,唐军骑兵不得不步行结阵进行冲锋。可谓是没马甲马易死,有马甲又拖累速度,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总体而言,深入草原征伐游牧民族,还是马不披甲来的更为合算。

  敌人不同,兵种不同,安史之乱后重新被重用的具装骑兵

  总的来说,具装骑兵的优势是冲击和防御能力突出,但机动性不好。而马不披甲的精骑则是速度快,但易受杀伤。他们不同的特点注定了在面对不同的敌人时,两者的地位将不时进行对调。

  相比而言,精骑更善于草原奔袭战,适合对付突厥这种来去如风的游牧民族。而当敌人拥有数量庞大、装备精良的步兵军队,并同时拥有重骑兵时,显然具装就显得比精骑有用多了。

image.png

  南北朝时期具装的盛行,很大程度上是双方虽然精锐是骑兵,但军队的主体依然是步兵,而要想击垮敌军步兵,取得决定性胜利,必须依靠具装骑兵的关键冲锋。这一点,在安史之乱后因为主要敌人的变化,再一次得到体现。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主要战争敌人变为各节度使和吐蕃、契丹、薛延陀,这些势力都拥有大量的步兵队伍,具装因此也就重新上阵大放异彩。唐中后期的名将李光弼、郭子仪都将具装骑兵作为自己手中的王牌,在关键时刻予敌以致命一击。比如《新唐书》中就记载:“子仪一万余人,而杂虏围之数重——子仪率甲骑两千出没于左右前后。”而在唐朝之后的宋代,无论是宋辽金夏,都装备有精锐的具装骑兵,辽国的翰鲁朵,金国的铁浮屠,西夏的铁鹞子,岳飞的背嵬军,都是具装中的佼佼者。可见,只要有大量步兵参战,具装就一定会充任战场的中坚力量。

  中国古代的具装骑兵,与西方中东一样,都是随着火器的逐步普及退出了战场,中国具装彻底消失的时代,正好是火器大应用的明朝,与世界的发展轨迹完全一致。那些说中国早早抛弃具装改用轻骑兵完虐世界,以此衬托西方落后的说法,完全是毫无根据的胡言乱语。

本网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只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发现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联系本网 ,并提供稿件“纠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