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是什么原因导致诸葛亮要废了李严的

2019-01-20 12:48:22 来源:互联网 编辑:风云

三国时期的中后期,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和夺回荆州,向东吴发动了大战,但是由于刘备的不会用兵给了东吴当时的大都督陆逊机会,陆逊借着那次的机会直接把全被带来的人马全部击杀。刘备的蜀汉也就是那个时候慢慢的走向了衰败,刘备的决心也正是是经过了那次的战败渐渐地没有了。知道战后的一年病死在了白帝城,当时的诸葛亮深得刘备的信任,同时还有李严。刘备知道自己死后他的儿子太小肯定管理不了整个蜀汉,他就向诸葛亮说如果刘禅不成事的话就可以自己把刘禅取代了,但是诸葛亮对刘备的忠心啃食很强的,并没有采纳刘备的看法。最后刘备把蜀汉当时的权力大部分都交给了诸葛亮,让诸葛亮管理整个蜀汉的势力,由李严作为辅政大臣帮助刘禅来总理朝内的事物。

image.png
  但是最后李严却被诸葛亮个废除了,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是因为诸葛亮的野心暴露了么?其实不是的,当时在诸葛亮在出兵攻打魏国的时候,李严是负责粮草的运输一事,但是那时候天天下大雨,粮草供应不上,于是李严就派了人去给诸葛亮禀报,更是建议诸葛亮撤退。然后诸葛亮一想也是,没有粮草的供应那么肯定打不下魏国,所以果断的撤了。但是诸葛亮回到蜀汉以后,李严跳出来说诸葛亮没有抓住战机私自退了回来,如果当时趁机攻打曹魏那么肯定能够成功的。
image.png

诸葛亮听了很是不高兴,是你让我回来的,怎么我回来以后就成了私自回来了,更是没有趁机拿下魏国,魏国是那么容易打下来的么?你怕不是个傻子把,生气的诸葛亮知道了这是李严在陷害自己。于是就把当初李严写给诸葛亮说没有粮草让他撤退的书信和李严对峙。这才没有因为李严的陷害入狱,大为生气的诸葛亮直接把李严给废除了,但是想来李严也是为蜀汉立功功劳的人就没有杀他,把他流放成了白身。

image.png

于是,李严人生的巅峰结束了,从辅政大臣变成了普通老百姓。在以后的日子里,也没有任何人在用他,李严最后死的时候还是当初的普通老百姓。那么当初李严的死是诸葛亮故意的么?是当初诸葛亮看出了李严的计谋于是将计就计才废了他,准备自己独揽大权,还是说诸葛亮只是单纯的因为李严的陷害才废除的李严。那么在诸葛亮死了以后还是没有人用李严呢,毕竟当初的李严还是有些才能的,为什么一直到李严死的时候李严还保持着老百姓的身份,没有一人用他。

image.png

虽然看起来李严把李严废了,主要原因是因为李严陷害了诸葛亮。但是要知道,当时蜀汉能掌权的也就那么两个人,诸葛亮废了李严是不是打算自己一个人把权利都放到自己手中。其实也不能说没有可能,但是当时肯定不是这样的原因。诸葛亮那时候把权力放在自己一个人手里,也并不是他自己有野心,说不定只是因为那时候诸葛亮在攻打曹魏,为了方便才把权利集中到了自己手里。

image.png

如果诸葛亮没有绝对的权利那么攻打曹魏肯定回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情发生,就像李严故意以大雨做文章,不给诸葛亮运送粮草导致他不得不退回蜀汉。也有可能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才把李严废了的,还有就是当初的诸葛亮为了刘备的嘱托想要打败曹魏,匡扶汉室,肯定会用尽自己的全力去干这件事情,那么李严就成为了他的挡路人,李严被诸葛亮拿下是注定的事情。

image.png

那么真正的原因是这样的么,到底事诸葛亮为了专权还是为了蜀汉才把李严废除的。其实李严被废了还是因为他自己不会做人不会办事的原因,并不是说李严挡了诸葛亮的路。当时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诸葛亮并没有反对刘备让李严做辅政大臣,如果诸葛亮想要专权的话当初就不会同意李严做辅政大臣了,还要在今后多此一举废了李严。不过当时的诸葛亮还是害怕李严的权利会太大超过自己的掌控,于是就让李严镇守永安。当时的永安在蜀汉和东吴的交界处,那时候的蜀汉和东吴已经让诸葛亮修复好了当初的同盟关系,所以也就用不着打仗,永安也就成为了平安地界。李严虽然有着权利,但是在那个地方并没有办法使用啊,所以最后李严的权利还是诸葛亮的。

image.png

如果当时的李严就此低调一些,诸葛亮也会忘记这个人。但是李严并不甘心啊,总是想和诸葛亮对着做事。就在诸葛亮攻打曹魏的时候,诸葛亮想让李严去汉中,那时候必须让蜀汉团结才行。但是李严就是不想去,甚至还想划出来一片地盘自己管理,想要团结的诸葛亮肯定不能答应啊,但是李严竟然不经过诸葛亮的同意开始办这件事情了。诸葛亮知道后感觉不能再这么下去了,于是就先下手把李严给废除了。笔者认为,李严这个人是因为太过自私,不考虑当时的国情非要自己做事,不把当时的蜀汉百姓放在心中。也就是李严不会办事不会做人的原因,诸葛亮只能下手把他废除变成老百姓,不然蜀汉迟早要灭亡啊。

本网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只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发现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联系本网 ,并提供稿件“纠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