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社交网络心理

2017-08-27 16:05:28 来源:时代聚焦 编辑:

QQ截图20170827160624.png

如果碰见了什么好事,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假如你刚点的一桌美食已经上菜,假如你新买的裙子显得身形更好看……迫不及待地公之于众是很多人的选择。从前我们可能还需要奔走相告才能让大家知道,现在我们只需要上任意一个社交网站上传照片或是在网络通讯工具里更改个性签名,就可以达到让大家羡慕妒忌恨的目的。微博、微信、人人网等火爆也反映了人们展现自我和分享的欲望。然而,国外有研究表明若一个人花费越多的时间消耗在社交网络上,反而会觉得更焦虑,甚至抑郁。

期望获关注易失落

●每隔五分钟就忍不住刷新一下微博,看到没有新评论的提醒就觉得一阵失落,甚至因为慢慢懂得如何能获得人的关注而刻意照一些照片或是写一段文字。

你会有这样的行为吗?如是,那么无论是微博、人人网还是微信里的朋友圈都会逐渐把你拉进由失落织出来的网,从分享、炫耀变成闷闷不乐。

对于这项研究结果,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宁连才表示,不管是发微博还是修改QQ的个性签名、修改自己的“状态”,其实都是在发出信息以博取关注和评论。有发出行为就会有期望,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就会失落。宁连才还向记者补充道,长此以往的失落会慢慢恶化,发出信息者便会变得悲观、焦虑,甚至是抑郁。

此外,基础心理学指出,人类渴望通过表扬或奖励获得正面的肯定。问题在于,正面的肯定也会形成恶性循环。人们越是喜欢某件事,对它评论越多,他们渴望得到的反馈也越多。

宁连才表示人希望在任何时候都能获得认可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在虚拟世界里认可感会比现实中强烈,但这就导致人们过度经营网络形象,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注意力无法集中。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久而久之还会让人变得更加自恋,以自我观念评判一切,但当遭遇反对意见时,更加难以接受。如今,社交网络已经大幅度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交往模式,依赖于现代媒介建立人际关系,便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

美国心理学家里奥纳多·萨克斯认为,在社交网络上逗留时间过长的青少年更可能会患上抑郁症,女孩罹患抑郁症的风险高于男孩。

自卑自恋同根生

●有人喜欢挑选自己最好看的照片上传至社交网站,或是刻意将本来自己也认为晦涩难懂的书籍封面上传,营造一个有深度有思想的好形象。网友们发现,自从微博火了以后,对小猫小狗表达“好可爱哦”或“真可怜”的人多了许多。

社交网站借助虚拟有一个突破性的优点———你的形象可以尽可能的完美。即使这些理想形象与人们的真实个性并不总是相符,但网络上的形象便是你最希望被人所知的你。

加拿大的心理学研究员索拉亚·美迪扎使用Facebook(国外用户非常多的社交网站)来预测一个人的自恋程度和自尊心。她在从事这项研究的时候,获权访问100名大学生Facebook帐号。她测量他们在Facebook上的活动如分享照片、涂鸦墙贴和更新状态,并研究他们多久会登录一次以及每次登录后的在线时间。她的研究成果最近发布在《网络心理学:行为和社交网络》。

在使用《自恋人格清单》和《罗森博格自尊心量表》测量了每个研究对象之后,美迪扎德发现:自恋者和自卑者更有可能每天在Facebook上花一小时以上的时间,他们也更倾向于挑选出“推广自我”的照片(比如使用修图软件进行了美化的图片)上传。自恋者也更有可能通过状态更新来“秀”自己,有的人炫富,有的人炫美,还有的人炫恩爱。

在宁连才看来,在刷微博等行为中,获得点击率、获得认同,会助长人们的自恋心理,造成无意识的自我膨胀。自卑和自恋常常相互关联,有言论认为自恋者的心底实际对自己是不自信的,这样的自恋行为无非是“虚张声势”的自我保护。在社交网络中,人际压力变小,不仅容易获得关注,也容易对外发泄不满,即使是发出过分的言论也不承担太多压力或责任。因此,这使得现实交往中人与人的感情变淡,态度也会就此渐渐发生改变,久而久之形成人格缺陷,回避正常的现实交往。但同时,如果能控制好这个度,社交网络也利于人们了解新资讯或是排解负面情绪。

本网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只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发现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联系本网 ,并提供稿件“纠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