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范畴特征:层次性与独立性

2018-07-12 14:44:01 来源:互联网 编辑:风云

  《论语》是孔子及其部分门人思想的集萃,从范畴学的角度讲,《论语》思想体系的建构是以范畴为基础构成的理论言说和推理。《论语》范畴体系包含着"哲学思想范畴体系"、"政治思想范畴体系"、"教育思想范畴体系"、"管理学范畴体系"、"美学思想范畴体系"、"人物范畴体系"等。构成这些思想体系的范畴因其在《论语》中的地位和性质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属性。研究这些特征属性,对于认识和把握《论语》思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今天介绍给大家的是《论语》范畴的"层次性与独立性"。

  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同时,又承认社会意识一经产生,还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论语》范畴的层次性和独立性特征也符合这样的认识规律。《论语》思想是由多个板块共同构成的,这些思想是由在内涵上不同的宏观范畴、中观范畴、微观范畴共同组成的。除了不同的范畴之间这种显而易见的层次差别外,同一范畴内部也存在被匡亚明先生称为"伸缩性"的特征,即同一范畴在不同的语境下其内涵存在高低层次之分:有的较为抽象,有的较为具体实际,有的介于二者之间。同时,范畴表达的意义又因各自处于不同的章节而又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即是说范畴在被用来表达某一方面思想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含义,单独成为一个意义单元。《论语》范畴的层次性当中蕴含着抽象性,独立性当中则包含着确指性,对《论语》思想的深度理解,需要把握范畴的这两种特性。

  "学"范畴在《论语》中出现达65次之多,对该范畴的理解则见仁见智:胡适认为"孔子的'学'只是读书,只是文字上传授来的学问。"梁启超认为:"就是学个怎样的才能看出自己的真生命?怎样的才能和宇宙融合为一?"梁漱溟则认为孔子的学说是"自己学",即是"研究他自己,了解他自己,对自己有办法"并认为"孔子的学问是最大的学问,最根本的学问",牟宗三则对这种"生活之学"表示赞同;杜维明认为"学"则是"学习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些看法较为典型。此外,近学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有将之解作动词"学习"和名词"学问"之意的;也有认为"学"是"为己之学",即除了要"下学而上达"外,还要学习"人生精神境界的提升"的等。应当承认,学人对"学"范畴的探讨为加深我们对孔子思想的理解有所助益,但同时也使该范畴变得更加晦涩抽象而使人莫衷一是。我们看到,孔子那里有"六蔽"之"学",是就个人的全面道德修养而言;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之"学",则是就实际的知识而言;有与"文、行、忠、信"中的"行"一样强调社会实践重要性的"学而时习之"之"学";有强调学习方法重要性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之"学";有"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成人"之学等。可以看出,前人的理解有的从宏观处着手,有的则从微观处着眼,有的重在阐发义理,有的重在表达确切含义。窃以为这两种方式没有高下之分,境界的不同也是因人而异,都可作为我们思想的启迪。

  再如《论语》之"文"范畴,在"四教"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中,是指较为具体的"六艺之学",即是指对文化经典的学习;在"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中则是形容周代在继承前代基础上形成的礼乐制度的"完美文雅";在孔文子的谥号中则是表达了对某人一生"劝学好问"(朱熹语)的精神的评价;在"文之以礼乐"中则又具有动词的性质,表达"修饰"之意;在"君子文以为质"和"质胜于文则野"中则又表达君子人格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的意义。"文"范畴含义的这一特性正如美学家所言:"含义是宽泛的、多样的",包含了"社会和个人修养"的内容,此外还"明显地包含有感性形式美的意义在内",此不赘述。总而言之,这些范畴在意义上存在层次差异,抽象性的理解需要在独立性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阐发。

  《论语》范畴层次性和独立性的特征,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孔子思想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要对《论语》思想精微做出义理性的阐释,就要在结合范畴较为具体所指的基础上对这些范畴进行合理抽象的系统阐发,切忌不能为了阐发而阐发,脱离了实事求是的学术研究原则。

  范畴作为现代科学研究认识工具和方法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范畴的研究可以揭示思想家理论形成发展的规律,揭示不同思想家之间的异同,也才能客观评价某一思想家在思想史当中的地位和作用。道德观念是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当中蕴含着道德观念产生的社会现实性,即道德观念往往是针对社会现实问题而提出来的,而道德范畴的变化发展及其特征最能体现道德观念的这种变迁。《论语》一书是由众多特征各异的范畴构成的,《论语》思想就是通过这些范畴构建起来的,后学对儒家思想的演绎也是范畴不断地被扩展、延伸、淘汰、创新达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部《论语》范畴思想史,就是一部社会道德观念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社会历史的变迁史。《论语》范畴研究作为《论语》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足可以起到洞悉孔子时代思想变迁历史信息的作用,因此,对《论语》范畴的研究也理应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王永祥)

  说明:此文为《<论语>范畴学理特征研究》(见《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中的一部分,当时的署名作者还有马忠。

本网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只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发现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联系本网 ,并提供稿件“纠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