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满蝶现 酒干蝶隐

2017-11-17 15:54:30 来源:科普中国 编辑:风云

 蝴蝶杯在我国宋代就有记载,《陶录》记载:“邑绅刘吏部藏古瓷器,内绘彩碟,贮以水,碟即浮水面,栩栩如生,来观者众,遂秘不示。”当时的蝴蝶杯民间流传盛广,古代男女将它作为美好爱情的象征。因制作工艺奇特,大多为祖传作坊,蝴蝶杯往往被官吏们当做稀世珍品而收藏。随着朝代更替,蝴蝶杯越来越罕见。明代末期,战乱频繁,蝴蝶杯的制作工艺也渐渐消失。后来只能从戏剧中史料中听到它的名字。

 

 

“蝴蝶杯传家宝千金难买,将美酒斟杯内彩蝶飞来”,这是山西古典蒲剧《蝴蝶杯》中的一段唱词。它说的是太原公子田玉川,与渔家姑娘胡凤莲难中相遇一见钟情,田玉川以传家之宝蝴蝶杯相订终身、锄奸报仇的故事。这里所说的“酒满蝶飞”的蝴蝶杯,就产自春秋晋国都城新田,也就是今天山西省的侯马市。

宝物重现 争相观看

1979年,侯马市郊区崖口村的一个村民偶然间发现了一个奇特的杯子。这个杯子腰细脚宽,古瓷器的色韵流光溢彩,村民将杯子捡起来放到屋子里。一次,他发现了斟水满杯时,一只色彩娇艳的蝴蝶翩翩起舞,扇动着翅膀,犹如活了一般,而当水渐渐减少,飞蝶也逐渐隐匿消失。

一时间,很多人争相来看这个神奇的杯子,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后来,经过文物部门相关专家鉴定,这个杯子正是绝迹千古的蝴蝶杯,之后,这个杯子陈列于侯马市展览馆,供群众观赏。当年《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蝴蝶杯是中华文化之瑰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亲自来到侯马,希望当地政府能够重新开发研制蝴蝶杯,把它作为侯马的特色发扬光大。

这个绝迹千年的杯子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一批曾在侯马插队的知青重返侯马,以个人力量组织开发蝴蝶杯,只可惜没有成功。之后侯马成立了陶瓷厂专门开发“蝴蝶杯”,但烧制四五年,才成功了2 000只,成品合格率只达2%左右,后因投入巨大,收益却连日常开支都无法维持,该技艺的研究只能暂时停止。蝴蝶杯项目的传承人周尚明说:“别小看这2 000只酒杯,它在当时轰动了海内外,来自四面八方的信件能装几麻袋,只可惜产品太少。”现在的侯马陶瓷厂已不复存在。

潜心研究 “宝杯”再现

1982年,周尚明从部队转业到侯马工作。业余时间,他四处收集有关蝴蝶杯的资料。之后,受朋友之邀,他到侯马陶瓷厂帮忙,接触到了更多关于蝴蝶杯的信息,对蝴蝶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97年,他下岗在家,从事“蝴蝶杯”的研究工作。

“为了它们,我几次身无分文。”周尚明指着玻璃橱柜里摆放的十几只精致剔透的蝴蝶杯感慨地说,“在研究制作蝴蝶杯的那些年,我屡遭失败,深深体会到了蝴蝶杯会失传的缘由。”周尚明告诉记者。功夫不负有心人,后经周尚明精心研究,终于弄清了古人运用天然明石、杯满蝶显、酒干蝶隐的光学原理,在2006年将蝴蝶杯研制成功,并申请了国家专利,中央电视台还对此进行了专访。就在证书颁发的当天,周尚明收到了十余封信件,寄信的大都是全国各地的艺术品公司,甚至还有英国和加拿大的。内容大致相同:一是买他的专利,二是请他离开侯马去做他们公司的生产总监,周尚明毫不犹豫都回绝了。

用周尚明的话说:“我确实缺钱,但我不卖,也不走,是侯马这块土地孕育了蝴蝶杯,蝴蝶杯最应该在侯马立足。”多年来,侯马蝴蝶杯在各种工艺品展览会上都获得了好评,2009年,蝴蝶杯被列入了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精工细作 绝不流俗

制作这样一个精美的杯子,要经过非常复杂的过程。首先选料是非常讲究的,需要精心挑选天然的矿玉。料选好后,接下来要经过切割、打磨、精修、抛光、合口、装配等复杂过程。这个小小的杯体,要在手中至少翻腾上百次。因为玉材质地凉,在制作过程中,还要经受气候的影响。只有在天气好的时候,才能下料制作。在打磨过程中,离不开水,而且手感非常重要,稍微有点偏差,杯子就会碎,这是一个非常精细的活儿。他要求工人们在加工时一丝不苟,确保产品质量。

谈到蝴蝶杯的显影原理,周尚明说:“杯脚里,细弹簧上装一彩蝶,杯子受到微小骚扰,彩蝶就会振动。杯底中央,嵌装一类似于凸透镜功能的东西。杯中无酒,彩蝶在凸透镜焦点之外。杯中斟酒,酒相当于一凹透镜。凸透镜与凹透镜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复合凸透镜。彩蝶便落在复合凸透镜的焦点之内,彩蝶通过复合凸透镜形成放大虚像图,人就能清楚地看到放大了的蝴蝶。”

周尚明从全世界一万多种蝴蝶中,挑选最美丽的品种彩绘制作,而且专门从香港购买特殊的材质制作蝴蝶。仅这些还不够,蝴蝶杯是一种稀世之物,其制作工艺已经失传,周尚明大胆利用现代夜光彩绘技术,终于使古代传说中的宝杯再现于世,并成为名震中外的又一工艺品“夜光蝴蝶杯”。

蝴蝶杯采用玉制的最大困难就是手工制作,速度慢,数量上不去。现如今,周尚明依然在自己家中的一个不足8平方米的工作间里做着作坊式的蝴蝶杯生产,里面唯一的2台带电的机器是被周尚明做过改装的打磨机和钻孔机,墙壁的储物板上则堆满了上百件自制的小工具。妻子平时会给周尚明打打下手,重要工序还是周尚明一人完成,手工作坊的制约限制了蝴蝶杯的产量。而且,因为玉制的蝴蝶杯造价比较高,买者寥寥。即便如此,周尚明表示,自己依旧会坚持手工精致高档玉杯的制作路线,绝不流俗。

“宝杯”传承 后继有人

周尚明说,在山西省领导的推荐下,他带着自己的蝴蝶杯参加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展会,每当自己的展柜前因为展品的工艺奇绝站满了赞叹的人群时,他内心非常自豪,正是这样的一份力量一直在激励着他。周尚明表示,他有责任、有义务把蝴蝶杯这一民族文化瑰宝传承下去。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值得庆幸的是,看着父亲周尚明这些年为民族文化瑰宝努力的过程,儿子周磊也决心辞去工作,潜心传承这门技艺。

周磊在父亲的帮助下,经过尝试,在已有蝴蝶杯的基础上又做了许多革新,添加了荷花造型杯,还结合现代技术做成了自动斟酒套杯、荧光蝴蝶杯等。2015年,周尚明又研制成功了一套“自动斟酒九龙蝴蝶杯”,只要杯子放到壶嘴下,酒就会自动流出,斟满酒杯。

一直以来,侯马蝴蝶杯只是用于展示、收藏和馈赠,从来没有真正在市场上销售过。以往的销售模式是传统的做一套卖一套,想要购买候马蝴蝶杯还得专程来周磊的家里。“现在我已经开始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候马蝴蝶杯以及让旅游景点代卖,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蝴蝶杯的独特性,我和父亲也在针对性地做一些宣传。此外线下的实体店也在筹划中,已经挑选好了店铺位置,预计2016年下半年装修完毕正式进入运营状态。我和父亲希望蝴蝶杯可以真正打入市场,在大环境下接受考验,通过市场的反馈我们也能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周磊告诉记者。

传承人档案

周尚明,男,1958年1月22日出生,侯马市民间艺术协会会员、临汾市艺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

1997年下岗在家,创建了尚明陶瓷研究所,主要从事“蝴蝶杯”的研究工作,开始的认识只知蝴蝶杯是一种酒具,后经私访和多方面查阅资料,联想起1980年《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说蝴蝶杯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内心就树立起要把这种文化瑰宝发扬光大的信念。自1997年起,周尚明跑遍了全国各大陶瓷、玉制品生产基地,为蝴蝶杯的研制铺下一条长达近十年的道路。蝴蝶杯工艺复杂,许多工艺不能攻克,造成陶瓷蝴蝶杯成品合格率低,为了攻克这一难关,周尚明足迹遍布省内外许多城市:如临汾、长治,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山海关、景德镇、武昌、杭州、广州、福州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2006年将蝴蝶杯研制成功。多年来以民族文化为己任,把蝴蝶杯这一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有责任、有义务把蝴蝶杯这一民族文化瑰宝,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使之在中国乃至世界工艺品中占有一席之地。

本网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只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发现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联系本网 ,并提供稿件“纠错”信息。